追书文学网
繁体版

第三章 仙游郑氏

通告:本站数据库进行调整,去除一些无效小说,请重新搜索小说关键词继续进行阅读,谢谢!
    ()    “鄩叔,”

    “嗯?”刘鄩拉回思绪,回头一看,原来是草墩下,一结实壮汉在喊他,“是元定啊,有事么?”

    这壮汉,姓郑,名元定,是仙游郑家庄郑氏子弟。郑元定看见刘鄩前面还站有王怀安,“小安哥儿也在啊!”。

    “哎,元定大哥!”王怀安正千思万绪,消化着刘鄩刚给他带来的身世变故,听到有人喊他,忙双手做揖回礼。

    “是,老爷请您回去议事。”打完招呼,又望向刘鄩。

    “好的,你给老爷回个话,我马上过去。”

    虽说前唐三百年,门阀观念已经大不如前,但根深蒂固地传统生活方式,在各个地方还是存在着沿传百年,甚至千年的大族。郑氏就是仙游一带最大的家族,追根溯源郑氏出自公元前806年西周姬姓,经过历朝历代变迁,至魏晋南北朝时,北方动乱较多,南方相对稳定,郑氏才开始南迁。现闽东、莆田、仙游的南湖系、夹际系,均为人称“入闽始祖”郑昭公的后代;而莆田的露、庄、淑南湖三先生,于唐德宗元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,隐居南湖山,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,后人称南湖三先生。其子孙再迁到仙游,才有仙游郑氏一族。可见仙游郑氏,也只是整个郑氏中的其中一支而已,而仙游郑氏因湖山书堂,家学渊源,对子孙后代的教育非常重视。单单前唐时,仙游共中进士十三名,而郑氏就占其四,可见厉害之处。

    现仙游郑氏的家主是郑良士,唐景福二年献诗五百首给朝廷,受昭宗李烨赏识,授国子监四门博士,历补阙,累迁康、恩二州刺史,可见郑良士是个才华横溢,满腹经纶的有志之士。原想做一番事业,施展平生抱负和才能,但力不从心,等到朝政被完全控制在时任梁王的朱温手里后,心灰意冷之下弃官归隐。后,琅琊王氏王审知入闽,听说郑良士回闽,派人礼聘他到福州。郑良士高兴地应聘,先后被任命为署、馆、驿的巡视,建州判官。现又被调任为威武军节度使书记。

    自开元元年,刘鄩抱着尚不能开口说话的王怀安,逃生到仙游,且当时与那追来高手激战,虽击杀所有追兵,但也痛失右臂,再加上远遁千里,伤势已重至危在旦夕,仅凭一丝意志支撑。最后敲开郑元定家门,说出一句“救救这孩子!”,便倒下不省人事。后来,在郑元定一家细心照顾之下,捡回一条xìng命。当时,为求一席容身之所,形势所迫之下将来龙去脉全告诉了郑良士,而郑良士似乎也并没有深究驱赶之意,反而聘请刘鄩为湖山书堂的武术教头。王怀安之所以能有现在这股知xìng智慧,礼让谦和的气韵,也正是得益于自幼能在湖山书堂里耳熏目染。可以说,郑氏对刘鄩和王怀安即有收留之大恩,更造就了王怀安的一身知书达礼的气质,而刘鄩也一直感恩于心,这十年来也是将自己毕生功夫教与郑氏子弟,在这乱世之地能有一些武技傍身,也是一种自我保护,也正是这几年刘鄩的悉心教导,郑氏一改以前重文轻武之旧习,很多年轻子弟都可谓是文武双全啊。其中以郑良士的八个儿子为最卓越,分别是:元弼、元恭、元谦、元素、元龟、元礼、元瑜、元忠,本身郑良士非常重视自己儿子的教育,可谓俱博学能文,再加上刘鄩的一番调教,除老七,老八外,皆已出仕,故在仙游有“郑家八虎”之美誉。郑良士每与好友聊到自己的八个儿子时,深感欣慰,也非常骄傲,其中刘鄩功不可没。刘鄩虽曾是一员武将,也深受王敬武王师范父子的影响,对一些官场朝局上的事情颇有见地,因此被郑良士非常倚重。

    “安儿,定是老爷朝中有事与我相商,你先回家。”说罢,刘鄩往郑氏大院走去。王怀安点点头,也拾起大刀,拎着那两条大鱼,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己家门口。打小在一大帮非同姓人生活圈子里长大,家家户户都有爹妈,唯独自己与独臂的刘叔相依为命,好几次开口询问刘叔,都被挡了回来。越是如此,越觉得里面有不一般的故事。今rì,刘鄩终于告诉他了,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悲伤,还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。

    刘鄩进入郑氏大院正堂,瞧见正中间坐着一位白须徐徐,清风高亮的老者,着一身玄衣,正是郑氏家主郑良士,正与边上的几个儿子交谈着什么,“东主,您叫我?”。

    “贤弟,快请入座,老朽有要事相商。”郑良士的几位儿子纷纷起立行礼,看来刘鄩在郑家的地位也非同一般,实为平时身任教头,在郑家后辈子弟心目中还是占有一定分量的。

    “东主,请说。”刘鄩,告了一个礼,坐于郑良士左侧椅子。

    “鄩叔,闽王想升任我父亲为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,当然父亲以年事为高,容再斟酌一下为由还未答应闽王。请您思量一下,出任否?”答话的是郑良士长子郑元弼,现任饶州司马书记。

    “恭喜东主高升!这是大喜之事啊!”刘鄩正接过丫鬟递过来的茶杯,骤闻此等喜事,忙放下茶杯立起作揖恭喜。

    郑良士轻抚白须,微笑摆手,“闽王厚爱了。”现虽任威武军节度使书记,但其实郑良士清闲的很,如今可升为御史大夫,虽已六十又五,但内心还是蠢蠢yù动。

    “东主,我看这次并不是一次如表面那般简单的升任,当然,并非坏事。”刘鄩坐会位子,深思了一番,又开口道:“您想,现任威武军节度使是闽王的长子王延翰,十年之前你被调任为书记,其实就是希望您一来是使君再政务上的帮手,二来借助您的清名替使君增加士族间的声望。”

    郑良士在文学上的成就绝对要高于官场上的成就,实因其人太高风亮节,又不屑官场上权力争夺,所以很少去细究对方做事背后的目的是什么?只见他眯眼思量着刘鄩的话,又抬手示意继续。

    “此番升任御史大夫,又赐散官左散骑常侍,显然是在为王延翰接班作准备。您虽从未表态支持闽王的任何一子,但实际上外人都视您为王延翰一派,如烙印般甩也甩不掉。而王延翰是嫡长子,是理所当然的闽王继任者,虽说闽王的任命需要梁帝的诏命,但世人都知梁廷已经对地方失去控制。所以,继任者是谁,是闽王说了算的。现在看来,王延翰继任闽王的希望最大,而作为王延翰老师的您又被升为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,实际上是在造势。”刘鄩说罢,拿起杯子喝起了茶。而此时,郑良士还盯着刘鄩等待下话。

    “父亲,当前闽地还在闽王势力范围,虽暂时没有战事,但自朱温逝去后,中原已现乱象。我郑氏虽偏安一方,但乱世之中,不依存于强者,势难幸免。而闽王子嗣也各自以长子王延翰或次子王延钧马头是瞻,下面文成武将也如是。按目前形势来看,闽王还是比较属意王延翰。”郑元弼在旁接起刘鄩的话。

    刘鄩边听,边在内心思量着,“元弼有礼而不文绉绉,头脑又清晰,看事也透彻,东主八子以后的成就,很有可能当以元弼为最大。”

    “但王延钧也非是没有希望,闽王养子王延禀因与王延翰不睦,所以与王延钧走得很近,而武将也大多偏向于军队里成长起来的王延钧。”老二郑元恭也在旁说道。

    “元恭所言有理。”刘鄩接过话,“其实闽王心里之所以偏向于王延翰,跟久无战事,闽地民众安居乐业有很大关系。民心思定啊,而王延翰恰恰比较适合于守成。但,我觉得东主不应公开支持王延翰,最好是超然事外。”

    (小媳妇柔声求亲爱的朋友们,小小的支持下,求收藏,求推荐!);